众所周知,随着汽车联网功能的普及以及汽车AI算法对于海量数据的需求,整个汽车行业也正在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网络安全危机”,最近两年仅针对车企的互联网恶意攻击就高达百万次以上,而在去年国内更是发生了20多起与汽车网络安全有关联的事件,这些事件都或多或少与用户的隐私安全相关,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这一问题。
对此,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表示:“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据泄露风险与安全防范始终并存,这不仅关乎用户在第三生活空间内的隐私安全,更可能直接威胁到行车安全乃至国家机密”。
而面对如此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国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有效的措施以尽可能避免相关隐私泄露事件的发生,早在2021年工信部就联合多部门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的试行办法,特别是关于用户隐私问题,明确规定“汽车数据处理者在处理数据时应坚持“车内原则”,即所有车内信息(视频、图片)等不得上传至网络,而这也迅速给消费者打了一剂定心针,在车企的规范操作下,智能汽车开始迅猛发展。
不过前段时间,高合车内摄像头事件再次引起了大家关于“车内隐私”安全的讨论,一些网友认为,尽管国家法规以及车企都对车内数据有着非常谨慎的处理方式,但只要自己的隐私被搜集存储在车里,哪怕不主动上传,也不排除因为系统安全漏洞而被动泄露,就好比自家电脑一样,一旦中毒就很可能泄露隐私。
因此,在相关监管机制以及车企防护手段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禁止在车内安装和使用那些可以收集车主个人信息的功能,例如人脸指纹识别、眼球追踪以及与声音相关的生物识别技术,或许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杜绝隐私泄露的发生。
不过,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要想禁止车内的传感器设备,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前九个月,在我国新销售的汽车中,有4817.2万辆新车都装载了高清摄像头,其同比增长幅度高达34.1%,其中可能会涉及车内隐私安全的内部摄像头共计233.6万颗,其增长幅度高达96.3%。
也就是说,从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在新产品上使用能够采集数据的摄像头传感器。毕竟,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摄像头就好比是这套系统的眼睛,没有这类设备获取汽车内外的信息,汽车的智能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比如,人机交互需要人脸和手势识别,驾驶员疲劳需要眼球追踪,再者一些娱乐功能也需要摄像头的参与。
因此,要想封杀掉车内摄像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目前比较折中的办法是主动将摄像头采集功能的使用权交给用户自己决定,比如在系统中增加关闭摄像头的选项,再比如增加物理的隐私开关等,都是更加合理的方式。